ICS 13.080.99 Z 50 备案号:52535-2017 内 蒙 DB15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085—2016 耕地地力保持与提升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2016-12-25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03-25 实施 发 布 DB15/T 1085—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通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本标准起草单位:通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主要起草人:葛海峰、刘桂华、纪凤辉、姚锦秋、古成祥、舒遵静、王雅君、丛苍松、薛鹏。 I DB15/T 1085—2016 耕地地力保持与提升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地力的诊断指标、诊断方法和耕地地力保持与提升的技术途径等。 本标准适用于西辽河区域耕地保护与利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274 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 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 1 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 2 部分:土壤 pH 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 4 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 5 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 6 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16 土壤检测第 16 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耕地地力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耕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1 DB15/T 1085—2016 3.2 耕地质量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3.3 耕地地力指数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index 用耕地自然要素评价的综合地力指数表示。 注:其关系式为:IFI=∑(Fi×Ci)(i=1,2,3,…,m) IFI——综合地力指数 Fi——第 i 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以分值表示; Ci——第 i 个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 4 耕地地力的诊断 4.1 诊断指标 耕层厚度、剖面构型、土壤质地、容重、pH 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 水溶性盐总量等。 4.2 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采集按照 NY/T 1118 要求执行。土壤样品的制备按 NY/T 1121.1 规定的方法进行。 4.3 样品检测 4.3.1 检测项目 土壤容重、pH 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总量。 4.3.2 检测方法 4.3.2.1 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 NY/T 1121.4 的规定执行。 4.3.2.2 土壤 pH 的测定 按 NY/T 1121.2 的规定执行。 4.3.2.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按 NY/T 1121.5 的规定执行。 4.3.2.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按 NY/T 1121.6 的规定执行。 4.3.2.5 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 NY/T 53 的规定执行。 2 DB15/T 1085—2016 4.3.2.6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按 NY/T 1121.7 的规定执行。 4.3.2.7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 NY/T 889 的规定执行。 4.3.2.8 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按 NY/T 1121.16 的规定执行。 4.4 诊断方法 按照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综合地力指数(IFI)大于 0.7,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F)(见规范 性附录 A)水平分值等于 1 的,为维持级;综合地力指数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低于临界值,即 IFI 或因子水平分值小于 0.7 的,需采取耕地土壤保持和提升技术措施。 5 耕地地力保持与提升技术途径 5.1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5.1.1 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技术 5.1.1.1 将收获的作物秸秆就地用机械粉碎成 10 cm 左右小段,均匀地铺在地面上。 5.1.1.2 将腐熟剂按秸秆量的 0.2%用量混合细沙土后均匀地撒在作物秸秆上,同时按秸秆量的 0.3% 施用 N 肥调节将 C/N 比。 5.1.1.3 用机械进行翻耕,使秸秆翻埋入土内,翻压深度达到 30 cm~35 cm。 5.1.1.4 利用雨水或者灌溉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15%~20%,达到快速腐熟的效果。 5.1.2 农作物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 5.1.2.1 将收获的作物秸秆切割成 10 cm~15 cm 小段或用机械粉碎。 5.1.2.2 将粉碎的秸秆分层堆制,每层厚度 20 cm,铺完一层秸秆后,用水浇透(也可先将秸秆浸在 水中捞起后再铺堆),均匀地淋洒尿素和腐熟剂的稀释液。 5.1.2.3 尿素和腐熟剂的稀释液按照 1000 kg 秸秆施用 3 kg 尿素、2 kg 腐熟剂的用量混合兑水稀释。 5.1.2.4 依次在上面铺上一薄层生泥土后铺第二层、第三层,铺 10 层后用泥浆封盖或者黑膜密封,堆 腐 20 天~25 天。 2 2 5.1.2.5 施用:可作基肥结合深翻施用,深翻 30 cm~35 cm。施用量 22500 kg/hm ~37500 kg/hm 。 3 DB15/T 1085—2016 5.1.3 绿肥种植技术 5.1.3.1 播期:春播在 4 月底至 5 月初播种。此种方法要求在土壤进行冬灌且春季墒情好的情况下进 行;夏播在 6 月中旬至 7 月底进行。 5.1.3.2 翻压时间:绿肥植株适宜的翻压时间为盛花至谢花期。 5.1.3.3 翻压方法:先将绿肥茎叶切成 10 cm~20 cm 段,然后撒在地面或施在沟里,深翻入土 30 cm, 砂质土可深些,粘质土可浅些。 2 2 5.1.3.4 施用量:15000 kg/hm ~22500 kg/hm 。 5.1.4 农家肥施用技术 5.1.4.1 厩肥:用农作物秸秆等垫圈舍,拌合禽畜粪便,每周清理 2 次~3 次,运到圈外集中堆沤发 酵,堆方 60 cm~70 cm 高,其间通过在堆肥中添加水分及盖厚土等措施来控制堆肥的温度(50 ℃~ 60 ℃),发酵中如发现物料过干,应及时在翻堆时喷水,确保顺利发酵,每周翻倒 1 次,夏季 3 周可 腐熟。 5.1.4.2 堆沤肥: ——将畜禽粪便、秸秆等物料经搅拌充分混合,堆成宽 2 m、高 1.5 m 的长垛,长度可根据发酵场 地而定。 ——水分调节:湿度 55%~65%,发酵中如发现物料过干,应及时在翻堆时喷水; ——调节碳氮比:堆肥时加入人畜粪尿、化学氮肥等来调节碳氮比; ——翻倒:高温期每 2 天~5 天可用机械或人工翻垛一次,以提供氧气、散热和使物料发酵均匀; ——温度调节:通过在堆肥中添加水分及盖厚土等措施将温度控制在 50 ℃~60 ℃。 5.1.4.3 农家肥施用:采用农家肥(厩肥、堆沤肥)作基肥,秋季结合深翻施用,深翻 30 cm~35 cm。 2 2 农家肥用量为 22500 kg/hm ~37500 kg/hm 。 5.1.5 商品有机肥施用技术 2 2 商品有机肥做基肥施用,用量为 4500 kg/hm ~7500 kg/hm ,商品有机肥质量应符合 NY 525 要求。 5.2 化肥合理施用技术 5.2.1 施肥量的确定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的不同作物基于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测试基础上的氮、磷、钾施 肥指标体系(见资料性附录 B)。注重有机肥料配合施用,因缺补缺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4 DB15/T 1085—2016 5.2.2 施肥方法 5.2.2.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旋耕、耙地均匀施入耕层土壤。 5.2.2.2 种肥:以磷钾肥为主,用播种机分层深施种子下方或距种子旁侧 5 cm~6 cm 处,种子与肥料 分层隔开。 5.2.2.3 追肥 机械中耕追肥:在对中耕作物进行机械松土、培土时追肥,以施在植株主根侧 5 cm~10 cm,深 10 cm~15 cm 左右处为宜。在作物生长关键期进行,以速效肥为主(如尿素,肥效持续时间 30 天~40 天) 。 叶面追肥:以微量元素、磷、钾肥为主(速溶性) ,喷施时应注意溶液浓度要符合要求,并避开作 物扬花授粉时间。叶面喷施部位重点应在新叶片上。 5.3 土壤耕性改良与耕层增厚技术 5.3.1 深松技术 5.3.1.1 深松时间。作物播前或结合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同时进行。 5.3.1.2 深松深度 35 cm~40 cm,易漏水、漏肥、漏气的田块不适宜深松。 5.3.2 深翻技术 5.3.2.1 深翻时间。在秋季收获后进行,3 年深翻一次。 5.3.2.2 深翻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宜(深度 30 cm~35 cm)。 5.3.2.3 深翻的同时应配合施用有机肥,以利于培肥地力;体闲地在深翻后应及时耙耱镇压。 5.3.2.4 把握好土壤适耕性,土壤适耕性以土壤含水量表示,以土壤含水量 10%~25%为宜。 5.3.3 客土覆盖技术 客土覆盖宜选择在休闲期或轮作空闲期进行,所用客土应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有害物质含量应低于 GB 15618规定的二级土壤污染物浓度限制值。客土覆盖后宜结合深松,保持种植面平整。 5.4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 5.4.1 干旱灌溉型 5.4.1.1 营造农田防护林:林带植被建设占地面积 5%~8%,林带整地采用半地下畦田整地方式。 2 5.4.1.2 田间土地平整:0.7 hm 畦田灌溉高差 10 cm~20 cm。 3 2 3 2 5.4.1.3 田间灌溉工程:用水保证率 90%,年灌溉定额为 4500 m /hm ~7500 m /hm 。 5 DB15/T 1085—2016 5.4.2 瘠薄培肥型 5.4
DB15-T 1085-2016 耕地地力保持与提升技术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6:15:0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