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DB35 ICS 67.120.30 B 51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709—2017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fry rearing of Fugu bimaculatus 2017 - 12 - 25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3 - 25 实施 发 布 DB35/T 1709—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雷斌、钟建兴、苏国强、方民杰、刘波、吴建绍、刘智禹、苏捷。 Ⅰ DB35/T 1709—2017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地区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36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 设施与环境 3.1 场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 5362的规定。 3.2 水质条件 应符合GB 3097、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 3.3 主要设施 包括亲鱼池、育苗池、生物饵料培养池、进排水系统、供热系统、供气系统等。 4 亲鱼 4.1 来源 由自然海区捕获或人工养殖的成鱼。为避免近亲繁殖,雌、雄亲鱼应分别从不同地域、不同批成鱼 中挑选。 4.2 选择 亲鱼年龄在3龄以上,雌鱼体重0.5 kg以上,雄鱼体重0.5 kg以上;体质健壮、体型正常、无畸形、 无伤残、无疾病,活力好;性成熟特征比较明显。 1 DB35/T 1709—2017 4.3 亲鱼池 2 2 室内圆形或抹角方形水泥池,面积10 m ~50 m ,池深1.0 m~1.5 m。 4.4 培育环境条件 培育用水为砂滤自然海水,培育环境条件见表1。 表1 双斑东方鲀亲鱼培育环境条件 项 目 指 标 光照强度(Lx) 300~500 水温(℃) 18~25 溶解氧(mg/L) ≥5.0 pH 值 盐度 7.9~8.3 氨氮(mg/L) ≤1.0 亚硝酸氮(mg/L) ≤0.1 20~32 4.5 强化培育 4.5.1 密度及雌雄比 3 3 在催产前1至2个月,将雌雄亲鱼按1:1~2:1比例放入亲鱼池,密度为1.5 kg/m ~2.5 kg/m 。 4.5.2 饵料 以新鲜贝肉为主,辅以新鲜鱼虾肉。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3%~5%。日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以30 min 内摄食完为宜。 4.5.3 温、光调控 春季水温回升时,人工控温(逐渐升温至18 ℃~19 ℃)、控光(光强300 Lx~500 Lx,14 h~16 h)。 4.5.4 促熟 外观或触摸亲鱼腹部,性腺明显时即可用地欧酮(DOM)等渔用激素进行生理促熟,促熟方法参见 附录A。 4.5.5 日常管理 定时监测溶解氧、pH值、温度、盐度等,保证水质条件符合培育要求。注意观察亲鱼摄食、活动情 况和性腺发育情况,并做好记录。每日换水1~2次,换水量100%~200%。避免惊扰,保持环境安静。 4.6 疾病防治 亲鱼的疾病防治参见附录B。 5 亲鱼催产及人工授精 5.1 催产 2 DB35/T 1709—2017 5.1.1 催产季节 3月下旬至5月上旬。 5.1.2 催产亲鱼的选择 雌鱼腹部较膨大,卵巢轮廓明显,手感松软,生殖乳突略发红;雄鱼腹部有性腺轮廓,轻压腹部有 少量白色精液从尿殖孔流出。 5.1.3 药物注射 在亲鱼背部、胸鳍基部或腹腔注射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 性腺激素(HCG)等渔用激素。催产剂量与注射方法参见附录A。水温20 ℃时,催产效应时间为60 h~ 84 h。 5.2 人工授精 5.2.1 授精时机选择 雌鱼腹部柔软,生殖孔松开,生殖乳突红肿,轻压腹部,有游离卵粒流出。雄鱼腹部有性腺轮廓, 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从尿殖孔流出,遇水即散。 5.2.2 人工授精方法 采用干法授精,即擦干亲鱼体表水分,使其腹部斜向下,自上而下(向生殖孔方向)用手指缓慢推 挤亲鱼腹部。把鱼卵挤入搪瓷盆或其它光滑容器内,然后加入精液,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使精卵充分 混合,静置 3 min~5 min;加入新鲜海水,继续搅动1 min~2 min后洗卵2~3次,即可移入孵化器内 孵化。整个操作过程应在30 min内完成。 5.2.3 亲鱼产后护理 每立方水体使用50 mL~100 mL聚维酮碘(含量10%)浸浴15 min~20 min,连续2 d~3 d。保持水 深1.0 m以上,微流水,并保持环境安静。投喂新鲜贝肉、杂鱼虾等,及时补充营养。 6 人工孵化 6.1 孵化器 孵化桶或孵化网箱。 6.2 孵化条件 适宜水温18 ℃~25 ℃,盐度20~32,溶解氧大于等于5 mg/L。最适水温20 ℃~24 ℃,最适盐度 28~30。 6.3 孵化及管理 双斑东方鲀受精卵为沉性卵。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桶,连续充气,孵化前期充气量较大,后期慢慢减 5 3 5 3 小充气量,以卵粒能在水体中均匀分布为宜。放卵密度为2×10 粒/m ~3×10 粒/m 。孵化期间应及 时清除水体表面的泡沫,保持水质清新。换水量视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为:第1 d~4 d,每天50%~60%; 3 DB35/T 1709—2017 第5 d~6 d,每天150%~200%;第7 d~8 d,每天70%~80%。在适宜水温条件下,6 d~8 d后可以孵出 仔鱼。 6.4 仔鱼收集 仔鱼孵出后第2 d,开始进行收集。收集前先换水80%,然后停气2 min~3 min,待卵壳及死卵沉于 孵化器底部,仔鱼上浮于水体表层时,将上层仔鱼带水移入另一盛有清洁海水的容器中,微充气。重复 收集3~4次。 7 苗种培育 7.1 前期培育 初孵仔鱼至全长5.0 mm仔鱼。 7.1.1 育苗池 育苗池按4.3执行。 7.1.2 育苗环境条件 育苗用水为砂滤自然海水,育苗环境条件见表2。 表2 前期苗种培育环境条件 项 目 指 标 光照强度(Lx) 500~1 000 水温(℃) 20~25 溶解氧(mg/L) ≥5.0 pH 值 盐度 7.9~8.3 氨氮(mg/L) ≤1.0 亚硝酸氮(mg/L) ≤0.1 20~32 7.1.3 育苗密度 4 3 4 3 育苗密度2.5×10 尾/m ~5.0×10 尾/m 。 7.1.4 饵料 仔鱼孵化后第4 d~5 d,开始投喂经营养强化的轮虫(强化方法见附录C)。轮虫投喂密度 8 个/mL~16 个/mL。当水体轮虫密度降至2个/mL~3个/mL时,及时补充投喂轮虫。 7.1.5 日常管理 定时监测溶解氧、pH值、温度、盐度、氨氮等,保证水质条件符合要求。注意观察仔鱼活动情况, 6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30%~50%。 换水后添加适量小球藻,密度为1×10 cells/mL~ 6 2×10 cells/mL,使水色保持浅绿色。及时清除水面油膜。 4 DB35/T 1709—2017 7.1.6 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参见附录B。 7.2 后期培育 7.2.1 培育方法 当仔鱼全长为5.0 mm左右时进入后期培育。后期培育分为室内水泥池培育和室外池塘培育。 7.2.2 室内水泥池培育 7.2.2.1 育苗池 育苗池按4.3执行。 7.2.2.2 育苗环境条件 育苗用水为砂滤自然海水,育苗环境条件见表3。 表3 后期苗种培育环境条件 项 目 指 标 光照强度(Lx) 500~1 000 水温(℃) 20~28 溶解氧(mg/L) ≥5.0 pH 值 盐度 7.9~8.3 氨氮(mg/L) ≤1.0 亚硝酸氮(mg/L) ≤0.1 10~32 7.2.2.3 育苗密度 4 3 4 3 育苗密度0.5×10 尾/m ~1.0×10 尾/m 。 7.2.2.4 饵料 根据鱼苗生长情况,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鱼苗生长规格与饵料种类、投喂量的关系见表4。 表4 鱼苗生长规格与饵料种类、投喂量关系 鱼苗全长(mm) 饵料种类、投喂量 以轮虫为主,密度保持在 8 个/mL~16 个/mL,适量添加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强化方 5.0~8.0 法见附录 C) 。 8.0~10.0 以鲜活桡足类、卤虫幼体为主,密度保持在 100 个/L~300 个/L。 以鲜活桡足类、卤虫成体为主,密度保持在 100 个/L~300 个/L;后期开始驯化沉性配合饲 10.0~15.0 料(粒径 0.4 mm~0.8 mm), 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40%。 以蛋白质含量≥40%的沉性配合饲料为主(粒径 0.8 mm~2.0 mm) ,日投喂量(干重)为鱼体 15.0~20.0 总重的 3%~6%,日投喂 4 次~6 次。 以蛋白质含量≥40%的膨化配合饲料为主(粒径 2.0 mm~3.0 mm) ,日投喂量(干重)为鱼体 20.0 以上 总重的 2%~4%,日投喂 4 次~6 次。 5 DB35/T 1709—2017 7.2.2.5 分苗 双斑东方鲀长至全长7 mm左右,鱼苗大小参差明显,开始出现残杀现象。每隔5 d~10 d,应进行 筛选、分苗,降低密度,以提高其成活率。 7.2.2.6 日常管理 按7.1.5进行日常管理。每天换水1~2次,换水量为50%~100%。 7.2.2.7 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见附录B。 7.2.3 室外池塘培育 7.2.3.1 池塘 2 2 池塘面积0.2 hm ~2.0 hm ,水深1.5 m~2.0 m,池底平坦,不渗漏,进排水方便。 7.2.3.2 培育环境条件 培育用水为自然海水,水经Ф180 µm(80目)筛绢网过滤。使用自然光照,其他培育环境条件参 照7.2.2.2。 7.2.3.3 消毒及肥水 清塘、晒塘后,进

pdf文档 DB35-T 1709-2017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709-2017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709-2017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709-2017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44:0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