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备案号:59576-2018 内 蒙 DB15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443—2018 粘虫测报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the oriental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2018-07-05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10-05 实施 发 布 DB15/T 1443—2018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巴彦淖尔市植保植检站提出。 本标准由巴彦淖尔市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巴彦淖尔市植保植检站、内蒙古自治区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军、刘双平、刘晨光、柴玉鑫、陈阳、仵均祥、王玉杰、刘甲琦、张军。 I DB15/T 1443—2018 粘虫测报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粘虫监测调查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玉米田粘虫的测报调查与综合防治,水稻、谷子、高粱等作物田的粘虫测报调 查和综合防治可参考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98 粘虫测报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粘虫的发生时代 generation emergence of the armyworm 以卵的出现作为下一个世代的开始,对全年卵、幼虫、蛹、成虫发生世代的表述方法:越冬代、第 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内蒙古为二代、三代粘虫发生区,二代成虫发生期 5 月 10 日~6 月 25 日; 三代成虫发生期 7 月 20 日~8 月 20 日。 3.2 残虫量 No. of larvar after spraying insecticides 在幼虫发生地区,已防治和未防治的各种寄主田内,作物及地表面残留的幼虫、蛹的数量。 4 成虫发生动态监测 4.1 监测时间 二代成虫诱测时间自5月10日~6月25日,三代成虫诱测时间自7月20日~8月20日。 4.2 监测工具与方法 4.2.1 性诱捕器 1 DB15/T 1443—2018 选择有代表性且面积不小于5亩的地块,设置性诱捕器3个,诱捕器下端与地表面距离为1.5m,诱捕 器之间间隔50m。监测期间,每天检查诱到的蛾量,记入表A.1中,30d更换1次诱芯。 4.2.2 虫情测报灯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视野开阔、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的农田,设置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 灯或20瓦黑光灯1台,灯管下端与地表面距离为1.5m。诱测期间,每天检查诱蛾量,记入表A.2中。 4.2.3 糖醋液诱捕器 设置糖醋液诱捕器3个,间距应在50m以上,下端与地表面距离为1m。诱测期间,诱液不少于容器深 度的2/3,白天盖好,傍晚开盖,每天早晨检查诱蛾量,记入表A.3中,5d~7d换诱剂1次。 4.2.4 杨树枝把 每块田设置杨树枝把5把,对角线排列,杨树枝把倒挂在木棍或竹竿上,底端距地面60cm。杨树枝 把设置后,应根据叶片脱落情况,7d~10d更换1次。诱测期间,每天检查诱蛾量,记入表A.4中。 4.3 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检查 从成虫出现开始,隔日解剖检查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各级数量和交尾情况(见附录C)。每次 抽查蛾量为20头,诱蛾量不足20头时,应全部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入表A.5中。 5 卵量发生动态监测 5.1 时间 系统监测时间与成虫监测时间相同。普查时间根据成虫诱测情况,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后进行。 5.2 工具 卵量发生动态监测工具为谷草把。 5.3 方法 5.3.1 系统监测方法 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田3块,每块田插谷草把10把,棋盘式排列,谷草把间距20m,谷草把顶端 高出作物顶端30cm左右。每3d检查并更换1次草把,仔细清点卵块数;同时抽取10块卵,检查其卵粒数; 如不足10块卵则全部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入表A.6和表A.7中。 5.3.2 普查方法 2 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寄主田3块,每块田5点取样,每样点1m 。小麦、谷子等密植矮秆作物,检 查枯干叶、枯心苗和上部(1~4)片嫩叶尖端的卵块数;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每点顺行检查20株, 对整株作物进行检查。同时抽取10块卵,检查其卵粒数;如不足10块卵则全部检查,将结果记入表A.8 和表A.9中。 6 幼虫发生动态监测 6.1 系统调查 2 DB15/T 1443—2018 6.1.1 时间 二代幼虫系统调查时间为6月1日~7月20日;三代幼虫系统调查时间为7月25日~8月25日。 6.1.2 方法 2 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寄主田3块,每块田棋盘式10点取样,小麦、谷子、水稻每点1m ,玉米、高 粱每点顺行10株,调查后均折算成平均每平方米虫数。 调查条播麦田、谷田时,样点下铺一白布,拍打植株,如此反复数次,直至拍打后再不出现幼虫为 止,然后扒开行间,检查布上或地表上的幼虫数量及其发育龄期;同时检查根际松土潜伏的幼虫;谷叶 心内常有低龄幼虫潜伏,除拍打外,对心叶及穗轴应仔细检查。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先检查心叶、 叶腋、雌雄穗及干叶卷缝内的虫量、虫龄;再查地表及土内虫量、虫龄;如田中杂草较多,也要查清杂 草上的虫量、虫龄。幼虫虫龄按体长和头宽区分(区分指标见附录D)。将调查结果记入表A.10和表A.11 中。 6.2 普查 6.2.1 时间 当系统调查大部分幼虫进入2龄期时,立即组织1次普查。 6.2.2 方法 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寄主作物田20块,取样方法同系统调查,检查虫量,将调查结果记入表A.12 中。 6.3 残虫量调查 6.3.1 时间 二代幼虫残虫量调查时间为7月5日前;三代残虫量调查时间为9月5日前。 6.3.2 方法 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已防和未防的各种寄主田各3块,每块田5点取样。调查方法同6.1.2。将残虫 量调查结果记入表A.13中。 7 综合防治技术 7.1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清除田间杂草。 7.2 物理防治 7.2.1 诱杀成虫 从成虫发生期开始,按照2台/亩~3台/亩田间设置性诱捕器诱杀成虫;或按照1台/30亩~1台/50 亩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设置性诱捕器时,应用面积应在50亩以上,诱杀效果较好。各地根据成虫 监测效果选用合适的诱杀工具。 7.2.2 诱卵 3 DB15/T 1443—2018 从成虫产卵初期开始到产卵盛期末为止,在田间插设谷草把,20把/亩~50把/亩,3d~5d更换1次, 把带有卵块的谷草把收集起来烧毁。 7.3 生物防治 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初龄幼虫发生初盛期,采用8000IU/ml苏云金杆菌制剂200 ml~300ml/亩、5% 氟虫脲乳油4000倍液、灭幼脲悬浮剂500倍~1000倍液防治进行防治。 7.4 化学防治 7.4.1 防治适期 幼虫3龄以前进行。 7.4.2 防治指标 玉米、高粱虫口密度二代幼虫>30头/百株和三代幼虫>50头/百株; 2 小麦、谷子、水稻田>20头/m 。 7.4.3 适用药剂 可选用3%甲维盐·氟铃脲乳油等药剂1000倍~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1500 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00倍~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在幼虫迁移危害时,撒30cm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小麦、玉米田撒施辛硫磷毒土,建立隔离带。 4 DB15/T 1443—2018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粘虫监测调查记载表 A.1 成虫发生动态数据统计 A.1.1 性诱剂诱捕器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A.1。 表A.1 性诱剂诱捕器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 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人: 性诱剂诱捕器编号(头/诱捕器) 月 日 田块 1 2 备 注 备 注 平均 3 1 2 3 … 合计 A.1.2 虫情测报灯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A.2。 表A.2 虫情测报灯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 地点: 作物种类: 田块 1 月 日 雌虫 雄虫 调查人: 田块 2 合计 雌虫 雄虫 田块 3 合计 雌虫 雄虫 合计 … 合计 A.1.3 糖醋液诱捕器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A.3。 5 DB15/T 1443—2018 表A.3 糖醋液诱捕器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 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人: 糖醋液诱捕器编号(头/诱捕器) 月 日 田块 1 雌 2 雄 合计 雌 3 雄 合计 雌 雄 合计 备 平均 注 1 2 3 … 合计 A.1.4 杨树枝把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A.4。 表A.4 杨树枝把监测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 地点: 月 日 作物种类: 调查人: 杨树枝把编号(头/把) 田块 1 2 3 4 备 平均 5 注 1 2 3 … 合计 A.2 粘虫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记载表 粘虫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记载表见表A.5。 表A.5 粘虫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记载表 月 日 雌蛾 来源 卵巢发育级别及占百分比 检查 数量(头) 虫数 1 6 2 3 交配 率 % 4 5 1 2 3 4 5 % 备 注 DB15/T 1443—2018 A.3 卵量发生动态监测数据统计表 A.3.1 粘虫草把诱卵卵块数记载表见表A.6。 表A.6 粘虫草把诱卵卵块数记载表 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人: 草把编号(块/草把) 调查 日期 1 2 3 4 5 6 平均 7 8 9 (块/草把) 10 A.3.2 粘虫草把诱卵卵粒数记载表见表A.7。 表A.7 粘虫草把诱卵卵粒数记载表 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 日期 调查人: 卵块号(粒/块) 1 2 3 4 5 6 平均 7 8 9 10 (粒/块) A.3.3 粘虫卵块数普查记载表见表A.8。 表A.8 粘虫卵块数普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 田块 地点: 作物种类: 样点号(卵块/样点) 1 2 3 调查人: 平均 4 5 (卵块/样点) 备注 1 2 3 A.3.4 粘虫卵粒数普查记载表见表A.9。 7 DB15/T 1443—2018 表A.9 粘虫卵粒数普查记载表
DB15-T 1443-2018 粘虫测报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15: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