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ICS 79.040 B 69 备案号:61541-2019 广 DB44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control of Heortia vitessoides 2019 - 07 - 24 发布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8 - 01 实施 发 布 DB44/T 2148—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科技与交流合作处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奕震、温秀军、林同、陈志云。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虫情调查与监测、危害程度划分、防治、防治效果检 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的黄野螟虫情监测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2 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野螟 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 又名土沉香黄野螟、白木香黄野螟、黑纹黄齿螟,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黄野螟属(Heortia),主要危害土沉香,以幼虫取食土沉香的叶片、花苞及嫩枝皮层,造成树势减弱。 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3.2 双对角线取样法 double-dagonal sampling method 在标准地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 4 虫情调查与监测 4.1 踏查 黄野螟每年发生6代~8代,为害期4月~11月,每月中下旬调查一次,目测土沉香林地虫情,发生 状况记录于附录B的表B.1。 1 DB44/T 2148—2018 4.2 标准地调查 4.2.1 设置标准地 踏查发现有危害的,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标准地的总面积不少于调查地总面积的0.5%,每块标 准地内寄主树应不少于100株。 4.2.2 确定标准株 在标准地内采用双对角线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选取标准株不少于30株,逐株调查。 4.2.3 调查方法 目测记录其失叶率,并在标准株树冠垂直投影下铺设塑料薄膜,剪下幼虫群集的枝条和震落树上扩 散的幼虫,按株统计幼虫数量,记录于附录B的表B.2中,计算虫口密度(头/株)和有虫株率。 4.3 黑光灯监测 2 2 成虫羽化期前,每10 hm ~30 hm 设置1盏黑光灯监测成虫发生动态。黑光灯安装使用参照LY/T 1915。 5 危害程度划分 5.1 发生程度 根据土沉香叶片被取食比例确定发生程度。 轻度:叶片被食1/3以下,记为“+”; 中度:叶片被食1/3~2/3,记为“++”; 重度:叶片被食 2/3以上,记为“+++”。 根据4.2.3调查的土沉香失叶率,按如下公式计算标准地林木失叶率: 平均失叶率(%)= ∑ 单株失叶率 ×100 调查总株数 根据附录B的表B.1和表B.2统计填写附录B的表B.3。 5.2 成灾标准 土沉香叶被食失叶率达60%以上为成灾。 6 防治 6.1 防治时间 参照附录D的黄野螟防治历进行。 6.2 防治方法 6.2.1 营林措施 新造林时,规划营造多树种块状镶嵌式混交的混交林,避免营造纯林,或对现有纯林改造补植,形 成混交林。具体技术执行GB/T 15782和GB/T 15776的规定。 6.2.2 人工捕杀 2 DB44/T 2148—2018 在幼虫初孵盛期,利用高枝剪等工具将有虫枝剪下。剪下的有虫枝应就地集中无害化处理,散落在 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6.2.3 灯光诱杀 2 2 成虫羽化期,每3 hm ~5 hm 设置1盏黑光灯诱杀成虫。 6.2.4 药剂防治 在药剂选用上,选取高效、低毒、无公害药剂,不同类别的药剂交替使用,尽可能延缓黄野螟的抗 药性。药剂防治按GB 4285、GB/T 8321和NY/T 393执行,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见附录C。 7 防治效果检查 7.1 检查时间 生物药剂防治后10 d~15 d,化学药剂防治后3 d~7 d检查。 7.2 检查方法 按4.2的要求进行。 7.3 防治效果计算 根据检查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头/株),计算出虫口减退率。 3 DB44/T 2148—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黄野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A.1 各虫态的主要特征 A.1.1 成虫 雌蛾体长约13 mm,翅展35 mm~40 mm;雄蛾体略小,体长约11 mm,翅展30 mm~32 mm。头部淡黄 色,触角线状,黑色,复眼黑色。触角、喙及复眼基部周围被有淡黄色鳞毛。胸部黄色,被有黑色鳞毛。 前翅淡黄色,近基部有2个圆形黑斑。内横线黑色,不连续,在径脉与臀脉处断开。中横线为黑色宽带, 接近前缘和臀角处逐渐变宽。翅外缘有黑白相间的宽条纹,外缘线黑色,具绒毛。后翅外缘有黑色宽带, 外缘线黑色,具绒毛,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腹部基部各节背面具有环状黑色横条纹。雌蛾腹部较粗 壮,末端钝,环绕生殖孔有黑色短丛毛;雄蛾腹部细长,末端尖,丛生黄色长毛。前足腿节腹面、中后 足腿节腹面与背面中部、各节端部有白色鳞毛,其余部分均覆有黑色鳞毛。 A.1.2 卵 扁圆形,直径0.5 mm~0.8 mm,初产的卵为黄白色,接近孵化前为黑色。卵粒紧黏呈鱼鳞状排列, 每个卵块有几十至几百粒卵。 A.1.3 幼虫 幼虫共5龄。1龄幼虫头宽0.35 mm~0.37 mm,黑褐色;体淡黄色。2龄幼虫头宽0.38 mm~0.52 mm, 黑色,体黄绿色。3龄幼虫头宽0.78 mm~0.84 mm,浅红褐色;体黄绿色,两侧有明显黑线。4龄幼虫头 宽1.44 mm~1.52 mm,红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浅黄褐色,两侧有明显黑线。5龄幼虫头宽2.22 mm~ 2.87 mm,头部红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有明显黑线。 A.1.4 蛹 体长约12 mm,椭圆形。初期为淡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黑褐色。腹末端有4根臀 刺,略弯曲。 A.2 生物学特性 A.2.1 生活史 黄野螟在广东省1年发生6代~8代,每年4月到12月为该虫的为害期,12月中下旬以蛹在土沉香树干 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和距地表2 cm以内的土层中做蛹室越冬。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越冬蛹成虫陆续开 始羽化为成虫,4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5月为第1代幼虫发生盛期,5 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的羽化盛期;第2代开始有一定的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各代历时约1个月, 至12月中旬最后的1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 A.2.2 习性 A.2.2.1 成虫 4 DB44/T 2148—2018 成虫全天均可羽化,以晚上居多。成虫羽化时先穿破蛹室上端的薄网,顶开粘附在薄网上的大块土 粒而出,蛹壳仍留在蛹室内,稍作短距离爬行,然后再停息展翅,经5 min~10 min,翅全部展开,此 时翅竖立于背上,随即慢慢放下,展翅完毕。成虫停息一段时间后,便可飞行。成虫羽化后,性器官尚 未成熟,需寻找蜜源植物补充营养,昼夜均可补充营养,每次吸蜜时间达10 min之久,集中群聚吸蜜现 象不明显。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日间成虫多静伏在叶片背面、枝叶间隐蔽处或杂草丛中,受惊 吓时起飞,飞翔能力较弱,仅能作短距离飞行。成虫经补充营养后交尾,交尾后的成虫多于夜间产卵。 产卵时成虫腹部末端不停蠕动,产完一粒卵后,腹部抬起,稍后再产下一粒卵,产卵结束后迅速飞走。 成虫寿命2 d~8 d。 A.2.2.2 卵 卵多产于土沉香幼嫩叶片背面主脉两侧,靠近叶尖处,少数产在叶片正面。每个卵块形状各异,有 几十至几百粒卵,平均每块卵约200粒。卵经7d左右孵化,孵化率达95%以上。 A.2.2.3 幼虫 初孵幼虫先在卵壳上停息,随后转移到附近幼嫩叶片上,头朝同一方向整齐排列群集咬食叶肉。幼 虫在每次脱皮前短时滞食,脱皮后及预蛹前有暴食现象。1龄~3龄幼虫食量很小,仅占幼虫期总食叶量 的10%~18%,末龄幼虫食量则占幼虫期总食叶量的65%~70%。1龄~2龄幼虫只啃食叶肉,留下白色膜状 表皮,3龄幼虫食全叶,开始使叶片形成缺刻。低龄幼虫虽然仅啃食叶肉,但叶片受害后,叶片失水导 致整叶枯黄。1龄~3龄幼虫具有群集习性,3龄以后才分散为害。幼虫受惊吓时吐丝下垂,隐入杂草丛 中,不久会沿着树干或下垂的丝爬回枝条继续为害,叶片吃光后,则转移为害。除越冬代幼虫历期超过 30 d外,其它各代幼虫历期为10 d~16 d。幼虫老熟后,从土沉香叶片中部两侧开始,吐丝结一丝幕, 使叶片呈卷曲状,叶尖处留有出口,幼虫隐于丝幕下。化蛹前从叶尖开口处直接坠地,爬行,并选择2 cm 厚的浅土层或枯枝落叶层间结蛹室化蛹,蛹期8 d~15 d。 5 DB44/T 2148—2018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黄野螟发生调查记录表 表B.1 黄野螟踏查记录表 调查单位: 日期 调查员: 地名 是否设置 标准地 寄主树面 调 查 面 发生状况 2 2 积(hm ) 积(hm ) 林班号 备注 注:发生状况分无发生、有发生。 表B.2 黄野螟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2 : 寄主树面积(hm ) 地点: 小班号 标准树号 虫态 2 有虫面积(hm ) : 虫口数量(头) 失叶率(%) 受害程度 备注 合计 平均 调查日期: 调查单位: 调查员: 表B.3 黄野螟发生情况汇总表 汇总单位: 小班号 调查时间: 地名 寄主面 2) 积(hm 2 发生面积(hm ) 调查代表 标 准 地 2 面积(hm ) 数量(块) 合计 轻度 中度 重度 合计 汇总人: 6 日期: 备注 DB44/T 2148—2018 C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使用剂量 稀释倍数 施药方法 7.5 kg/hm2~11.25 kg/hm2 - 喷粉 3 kg/hm2 500 喷雾 1.8%阿

pdf文档 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广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1 页 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2 页 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52:0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