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40 CCS B 64 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2233—2022 野皂荚嫁接改培技术规程 2022 - 01 - 13 发布 2022 - 04 - 12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233—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豫林科技园林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艳萍、杨伟敏、祝亚军、曾辉、何贵友、曹书娟、冯强、刘继红、辛文艳、 王冉、范定臣、王晋生、王晶、赵英普、陈博、范玥。 I DB41/T 2233—2022 野皂荚嫁接改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野皂荚嫁接改培的术语和定义、接穗品种选择、清盘定树、接穗采集和处理、嫁接技 术和抚育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野皂荚嫁接改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LY/T 2758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野皂荚 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 Gordon ex Y. T. Lee,为豆科皂荚属灌木或小乔木。 3.2 皂荚良种 经过国家或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皂荚优良品种。 3.3 改培区 太行山、伏牛山及黄土丘陵区等山坡阳处或路边,野皂荚生长良好的地区。 4 接穗品种选择 应从皂荚良种植株上采集接穗,在改培区进行嫁接改良,主要皂荚良种及特性见附录A。 5 清盘定树 5.1 清盘时间 在嫁接前的秋冬季进行。 5.2 定树与清盘处理 1 DB41/T 2233—2022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的野皂荚单株,将树盘周围的其余单株、杂灌和野草清除,土壤 深翻覆盖,不要伤到留存野皂荚的根系,对保留的植株修建圆形树穴或反坡鱼鳞坑并培土。 5.3 保留密度 2 因地制宜确定保留密度,每667 m 保留50~80株为宜。 6 接穗采集和处理 6.1 采集与制备 选择枝条通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芽体饱满且直径在0.5 cm~1.0 cm的一年生健壮枝条作为 接穗材料,平剪成长度为6 cm~8 cm,保留3~4个芽;接穗采集宜在树液流动前一个月内进行。 6.2 消毒 将制备的接穗完全浸泡于按1:1进行配比的500~800倍高锰酸钾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液中, 浸泡时间25 min~35 min,捞出晾干。 6.3 蜡封 将消毒处理后的接穗进行蜡封处理,石蜡溶液温度控制在80 ℃~90 ℃,将接穗迅速在石蜡溶液里 蘸一下,然后,立即摊开冷却,不可将刚蜡封的接穗堆积在一起。 6.4 保存 蜡封接穗完全冷却后,按50个或100个接穗捆成一捆,挂上标签,标注品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 时间和数量等;装入有透气孔的透明塑料袋内,并用蘸水的湿布将塑料袋盖好,放置于冷库中保存,冷 藏温度保持在3 ℃~6 ℃、空气湿度保持在60%~75%。 7 嫁接技术 7.1 砧木处理 对留用的野皂荚在树干距地面10 cm~15 cm、表皮光滑处锯干,断面要平整无撕裂。 7.2 嫁接时间 春季砧木叶芽萌动至复叶顶端两片小叶展开前(4月初至5月中旬)进行。 7.3 嫁接 采用改良型插皮接。即用嫁接刀在砧木平剪口的一侧削一斜面,然后从斜面的中央开始垂直往下划 一长度约2 cm、深度达形成层的小口;将接穗下端削成长度为2.0 cm~3.0 cm的半U形,木质部削去1/2~ 2/3,用削好的接穗顺着砧木皮部划开的小口,插到砧木皮层的缝隙里,并用塑料条将两者结合处连同 砧木平剪面一并绑缚、捆紧;再用塑料袋将接穗和砧木套严,用绳从底部系紧,形成1个小气囊。每个 砧木上接1~3个接穗。 7.4 嫁接后管理 7.4.1 接后放风 2 DB41/T 2233—2022 嫁接后2周左右,接穗萌芽长度约5 cm时进行放风,即在套袋基部划开1条长约2 cm的缝隙;1周后, 将套袋完全去除。 7.4.2 除萌 及时除去砧木上的萌生枝,嫁接当年需除萌蘖5~7次。 7.4.3 解绑和绑支架 当年落叶后进行解绑。嫁接成活幼树当新梢长到30 cm左右要用支架绑缚以防风折。 8 抚育管理 8.1 割灌、除草、松土 及时除去树盘周围的灌木和杂草。雨季松土以促进根系生长和保墒。 8.2 施肥、浇水、封土 嫁接成活后,结合浇水或自然降雨机会,增施肥料,多次少量,每年每株嫁接苗施0.25 kg复合肥 料。有条件的地方,可每株苗施5 kg~10 kg农家肥。并结合浇水和施肥进行封土,封土高度在嫁接处 10 cm以上进行。 浇水用水水质符合GB 5084的规定。 8.3 整形修剪 刺用皂荚良种最佳树形为主干形,果用皂荚良种最佳树形为疏散分层形。采取短截法、疏剪法等, 剪除过密枝、病虫枝、枯死枝等。 8.4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腐烂病、流胶病、立枯病等,虫害有蚜虫、合欢罗蛾、皂荚豆象、皂荚食心虫等,防治 方法符合LY/T 2758的规定,见附录B。 农药选择与操作应符合NY/T 1276相关要求。 3 DB41/T 2233—202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皂荚良种及其特性 表A.1 给出皂荚良种及其特性。 表A.1 皂荚良种及其特性 良种名称 ‘豫皂2号’ 皂荚 良种编号 良种特性 刺用良种。植株健壮,主干明显且通直;皂荚刺圆锥形、长且下垂、下垂角度 国S-SV-GS-023-2019 30°~45°,主要生长在主干和主枝基部,成簇成簇生长在一起;皂荚刺褐变 期早,在7月中旬前后开始褐变,最后变为深褐色。 刺用良种。植株健壮,主干明显且通直,树体生长旺盛;皂荚刺圆锥状,粗壮 ‘豫皂1号’ 皂荚 豫S-SV-GS-020-2016 且刺上分刺多,主要生长在主干和主枝上,成簇成簇生长在一起,且从树干基 部向上呈螺旋状生长;皂荚刺褐变期晚,8月底皂荚刺仍为绿色,只有极少部分 刺尖部变褐,9月上旬褐变明显,最后变为黄褐色。 果刺兼用良种。植株健壮,主干明显且通直;皂荚刺圆锥形、长且下垂,单刺 ‘豫皂3号’ 皂荚 长且常刺上分刺,主要生长在主干和主枝基部,密集生长在一起;荚果带状、 豫S-SV-GS-010-2018 劲直、两面臌起,主要生长在小枝上,每簇荚果1~3个。7年生嫁接植株单株刺 产量3.8 kg,单株荚果产量47.32 kg,干荚果出籽率为40.53%,种子千粒重为 558 g。 果用良种。植株生长旺盛;荚果带状、劲直、两面臌起、大小匀称,主要生长 ‘豫林1号’ 皂荚 豫S-SV-GS-017-2017 在小枝上,成簇成簇生长在一起,每簇3~5个;荚果褐变期晚,9月底荚果仍为 黄绿色,10月下旬褐变明显,最后变为深褐色。干荚果出籽率为38.42%,种子 千粒重为506 g。 果用良种。植株健壮,树形开张,主干分枝均可结果,单果序荚果平均3~5个、 最多达10个;嫁接第2~3年开始开花挂果。荚果板状,成熟后果皮深褐色,果 ‘豫荚2号’ 皂荚 豫S-SV-GS-013-2021 熟期10月,荚果中等长度、宽,出籽率较高,单果平均长度、宽度、厚度分别 为20.60 cm、32.50 mm、11.30 mm,平均单果重32.84 g;种子椭圆形、黄褐色, 种子间隔膜薄,部分相邻的2~3粒种子间隔膜近似无,出籽率38.20%,千粒重 508.7 g。 果用良种。植株健壮,嫁接第2年开始开花挂果。小枝挂果,单果序荚果数4~6 ‘豫荚3号’ 皂荚 豫S-SV-GS-014-2021 个,荚果带状、劲直,褐变期早(9月中下旬),成熟后深褐色,种子间隔膜薄, 单果平均长度、宽度、厚度为19.30 cm、25.20 mm、13.00 mm,平均单果重27.30 g,出籽率39.5%;种子黄褐色、倒卵形,千粒重510.40 g;落叶期晚。 果用良种。植株健壮,幼枝侧芽明显,常3~4个;嫁接第3年开始开花挂果,荚 果簇生于主干和分枝上,单果序果实数量5~7个。荚果片状,微弯、略有扭曲, ‘豫荚4号’ 豫S-SV-GS-015-2021 成熟后果皮深褐色,荚果长、宽、薄,种子间隔膜薄,单个荚果长度平均为30.30 皂荚 cm、宽度平均为32.50 mm、厚度平均为8.40 mm,单个荚果重平均为35.18 g, 出籽率40.5%;种子椭圆形、黄褐色,千粒重488.9 g;落叶期较晚。 4 DB41/T 2233—2022 表 A.1 皂荚良种及其特性(续) 良种名称 良种编号 良种特性 刺用良种。树体生长旺盛,一年生枝发枝量 38~70枝,分枝角度 60°~70°, ‘密刺’ 豫S-SP-GS-027-2012 皂荚 节间较短,一回羽状复叶,小叶 7~9对,叶片卵圆形、较小、深绿色革质,刺 长而密、圆锥状、红棕色、多年生枝上刺长20 cm~30 cm、一年生枝上平均刺 12.6 cm、平均粗 0.57 cm,抗性较强。 刺用良种。树体生长旺盛,一年生枝发枝量29~56枝,平均枝长170 cm以上, ‘硕刺’ 豫S-SP-GS-028-2012 分枝角度70°~90°,刺长而密、圆柱状、浅(黄)棕色、多年生枝上刺长25 cm~ 皂荚 33 cm、一年生枝上平均刺长13.3 cm、平均刺直径0.72 cm,抗性较强。 刺用良种。树势强健,冠形圆满,树形开张。1年生枝上枝刺粗壮(刺长6 ㎝~ 10 ㎝, 刺径0.5 ㎝~1.0 ㎝)且密集(枝刺间距 3 ㎝),单枝生长枝刺30~ ‘嵩刺1号’ 豫S-SV-GS-032-2014 皂荚 40个,单枝棘刺均重15.6 g;多年生枝上着生的枝刺多而大,刺长 10 ㎝~27 ㎝;枝刺7月份开始大部分陆续变红棕色。皂荚刺产量高,抗旱、耐瘠,抗病虫, 适应性广。 刺用良种。一年生枝枝刺粗长(最大棘刺长达16 ㎝,刺径0.5 ㎝~0.7 ㎝),枝 刺密集(刺间距2.5 ㎝),主刺分刺2~6个,一年生枝上着生棘刺40~58个, ‘嵩刺2号’ 皂荚 豫S-SV-GS-033-2014 单枝棘刺均重34.3 g;多年生枝枝刺多而大(刺长12 ㎝~17 ㎝);枝刺生长 季节浅红褐色,近成熟黄褐色, 成熟时红褐色;枝条健壮,枝长枝大,着生枝 刺多,树形紧凑;顶端优势明显,树干上部枝条密集,冠形一般;小叶4~12 对,叶片小;枝刺成熟较晚,8
DB41-T 2233-2022 野皂荚嫁接改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23:05:2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