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ICS 65.150 CCS B 52 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2223—2022 漏斗型池塘建设规范 2022 - 01 - 13 发布 2022 - 04 - 12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223—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健华、杨雪冰、张超峰、刘猛、陈颖、赵黎明。 I DB41/T 2223—2022 漏斗型池塘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漏斗型池塘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布局、原材料、建设、设施设备。 本文件适用于吃食性鱼类的养殖池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280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10002.1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3793 直缝电焊钢管 GB/T 17638 土工合成材料 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GB/T 17643 土工合成材料 聚乙烯土工膜 NY 5361 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漏斗型池塘 圆形漏斗状,通过高效集污排污,将分离出鱼粪的养殖尾水,经生态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的池塘。生 态循环路径见附录 A 图 A.1。 3.2 鱼粪集排装置 利用缓沉原理,使水流流速减缓后,水中比重较大的鱼粪、残饵等颗粒物,重力的原因沉降汇集在 漏斗底部,通过排污管路排出的装置。 3.3 沉淀塔 利用静水沉淀原理收集并分离水中鱼粪、残饵等颗粒物的装置。 3.4 生态沟渠 对沉淀塔排出的肥水通过水生生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利用,达到预处理的长条形设施。 3.5 鱼粪发酵通道 1 DB41/T 2223—2022 采用聚乙烯土工膜、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等材料制成,对收集到的鱼粪进行发酵处理,覆盖钢构 大棚防风防雨的设施。 3.6 生态净化池 通过微生物分解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曝气增氧调节水质等方式对经鱼粪集排装置排出的清水 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循环再利用的池塘。 4 选址布局 4.1 选址 4.1.1 池塘建设应选择周边生态环境好、无污染源,应符合 NY 5361 的规定,并具备良好的防洪、排 涝条件的区域。 4.1.2 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 4.1.3 具备满足水产养殖所需要的交通、通讯和电力条件。 4.2 布局 应符合地形、水系的特点和养殖生产需要。循环水和鱼粪应分区生态处理。生态处理区面积与养殖 区面积之比不小于4:1。 5 原材料 5.1 管道材料 循环水管道使用建筑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压力0.63 MPa~1.0 MPa,直径110 mm~ 300 mm。应符合GB/T 10002.1的规定。 5.2 防渗材料 2 聚乙烯土工膜规格≥250 g/m 。应符合GB/T 17643的规定。 2 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规格≥400 g/m 。应符合GB/T 17638的规定。 5.3 钢管材料 钢构大棚采用直径32 mm和25 mm直缝钢管。应符合GB/T 13793的规定。 6 建设 6.1 池塘建设 在土基上挖制,池塘上口直径20 m~34 m、池深4 m~5 m为宜,池埂内坡比1:1,池底坡比1:4~ 1:5,池埂高程高于原地面1 m~2 m,预留宽0.5 m、深0.3 m凹槽做溢水。池底中央最深处设置长l m、 宽l m、深0.6 m砖混结构的漏斗状排水口,覆盖钢丝网拦鱼栅,上方 0.5 m处贴紧斜面设置第二层拦鱼 网。漏斗型池塘结构见附录B图B.1。 2 DB41/T 2223—2022 6.2 管道铺设 从池塘中心排水口最底处铺设直径300循环水管道至池外,落差0.5m,由300 mmPVC弯头连接300 mm 管道垂直向上,出口稍高于养殖池塘池埂平面,管道下方地基夯实,弯头连接处地基混凝土处理。在该 管道底部向上三分之二处连接300 mm×200 mmPVC三通的管道,与鱼粪集排装置进水口相连。 6.3 土工膜铺设 土基池塘成形后,采用灌注水的方法使土基密实,之后排水晾晒至表面湿润。经平整后,在土基上 铺设一层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保护,上面再铺设聚乙烯土工膜至池埂,并向外平铺0.5 m,挖沟下埋 0.5 m封土固定。在预留的溢水凹槽处用混凝土处理,并与300 mm垂直管道相通。池底中间与排水口相接 处的土工膜用混凝土覆盖压实。 6.4 钢构大棚搭建 外弧采用直径32 mm、内弧采用直径25 mm的直缝钢管,按设计弧度折弯,中间相距20 cm加镀锌钢筋 焊接支撑加固,呈穹顶式,覆盖大棚专用塑料膜保温。 6.5 生态沟渠 宽5 m~10 m、深1.5 m~2 m、长50 m以上,与沉淀塔溢水管道相接。整渠铺设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处 2 2 理,内填0.5 m沙土,末端与生态净化池前端相接,连接处设过滤坝。过滤坝与池埂等宽、面积2 m ~4 m , 采用钢架、钢丝网固定,内部填满毛刷、火山石等过滤材料。 6.6 生态净化池 分2级生态净化池,一级种植水生植物,面积是漏斗型养殖池塘的30 %以上,深度1.5 m以内。池底 可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末端与下一级相连,连接处设过滤坝。 二级主要放养鲢、鳙鱼,面积是漏斗型养殖池塘的2倍以上,深度2 m~3 m,边坡用土工布或绿化砖 等材料保护。 6.7 鱼粪发酵通道 长50 m以上,宽5 m~10 m,地基夯实,坡降不小于0.5 m。地面先铺设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保护, 上面再铺设聚乙烯土工膜,末端与集粪槽相连,集粪槽采用砖混结构,宽2 m、深1 m。通道上方覆盖单 层钢构大棚,覆盖大棚专用塑料膜。 6.8 道路、工作场所 场区道路和工作场地应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并配备相应的照明设施;主道路以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沙 石路面为宜,净宽不小于4 m;池塘间应建设辅助道路,净宽不小于2 m。 7 设施设备 7.1 鱼粪集排装置 不锈钢或聚丙烯材料,直径2 m~3 m,深度3 m~3.5 m,底部呈漏斗状。设进水口、出水堰、溢水 口、排粪口。 3 DB41/T 2223—2022 7.2 沉淀塔 不锈钢或聚丙烯材料,直径1 m~2 m,高3 m~3.5 m,上半部分圆筒状,下半部分漏斗状。设进水口、 溢水口、排粪口。 7.3 增氧设备 增氧机配置数量和类型应符合池塘面积和养殖生产要求。养殖池塘配置水车式增氧机2台、叶轮式 增氧机1台,水车式增氧机应同一方向安装在距池边1 m~2 m处,叶轮式增氧机安装在池塘中心位置。生 2 态净化池每667 m 配备0.5 kW叶轮式增氧机。 7.4 水泵、管道泵 在生态净化池末端距水面下0.5 m位置安装水泵2台(一用一备),用管道连接到养殖池塘,沿池边 切线方向进水。1台水泵放入垂直管道底部,1台管道泵连接鱼粪集排装置和沉淀塔。 7.5 智能设备 安装水质监测、增氧、投饲和鱼粪集排等智能控制设备。 7.6 标识、标志 养殖区周边设立生产标识和安全警示标志。 4 DB41/T 2223—202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漏斗型池塘生态循环路径示意图 图A.1给出了漏斗型池塘生态循环路径示意图。 标引序号说明: 1——尾水; 2——清水; 3——鱼粪水; 4——鱼粪; 5——过滤坝; 6——水泵。 图A.1 生态循环路径示意图 5 DB41/T 2223—202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漏斗型池塘剖面示意图 图B.1给出了漏斗型池塘剖面示意图。 标引序号说明: 1——漏斗型池塘; 6——鱼粪集排装置; 2——第一层拦鱼网; 7——溢水口; 3——第二层拦鱼网; 8——沉淀塔; 4——钢构大棚; 9——溢水口; 5——垂直管道; 10——鱼粪发酵通道。 图B.1 漏斗型池塘剖面示意图 6

pdf文档 DB41-T 2223-2022 漏斗型池塘建设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2223-2022 漏斗型池塘建设规范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2223-2022 漏斗型池塘建设规范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2223-2022 漏斗型池塘建设规范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23:02:0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